北斗聚焦 | 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北斗星基定位技術首次在鐵路勘測領域應用;中國石油北斗導航能源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平臺穩定運行已超1000個小時
周
報
第一百十九期
2023/02/13-2023/02/19
★
★ ★ ★
★
NO.1
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

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這也是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
根據《新時代的中國北斗》白皮書發布會上的數據,北斗系統已全面賦能農業生產,成為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科技力量,基于北斗系統的農機自動駕駛終端已超20萬臺套,北斗農機正實實在在為廣大農民提供服務,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來源:人民網、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
★ ★ ★
★
NO.2
北斗星基定位技術首次在鐵路勘測領域應用
觀測站接收機
14日,長江日報記者獲悉,由鐵四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陸路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設計共性關鍵技術》北斗星基增強系統,在滬渝蓉高鐵五峰至恩施段開建,該技術可解決復雜山區沿線路段大范圍連續定位的難題,進一步提高鐵路勘測效率與技術水平。
鐵四院北斗地基/星基增強系統研發人員馬俊向長江日報記者解釋,鐵路工程在勘察設計階段,不但要摸清沿線的地形地貌,還需要建立工程控制網,為后續工程實施建立依據基準,這就需要定位服務。傳統建網方式是用GPS靜態后處理的方式分級建立,相鄰控制點之間不超過2公里。北斗地基系統,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傳輸觀測信息,每個觀測站服務范圍十幾公里,北斗星基系統進一步升級,通過移動通信網絡或者衛星傳輸信號,進一步擴大觀測站的服務范圍,降低觀測站的建網密度和成本。
滬渝蓉高鐵五峰至恩施段長170公里,穿行于鄂西南低中山區,地形起伏大,植被厚,沿線不良地質種類繁多。復雜的環境條件為鐵路勘察設計高精度定位帶來巨大挑戰?!氨倍沸腔ㄎ患夹g的應用可以提高建網效率,這也是設計團隊首次將北斗星基定位技術應用于鐵路智能勘測領域,五峰至恩施段也是驗證全流程技術的鐵路示范工程?!瘪R俊說。
設計團隊在沿線布設了12個地基觀測站和4個星基觀測站,建立起基于北斗地基、星基增強服務的高精度工程控制網,為鐵路勘測及后續施工建設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設計人員根據線路走向及環境制定了嚴密的建網方案,保證所有的施工路段均在觀測站的有效服務范圍之內。為保證觀測衛星信號質量以及定位的精度,設計團隊在每個觀測站進行了連續8小時的信號檢測。
在交通基礎設施勘察設計領域,北斗應用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該院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以及云服務技術,在滁寧城際鐵路、長贛鐵路和珠肇城際鐵路建立起基于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工程控制網,為設計施工提供實時精度≤2厘米級的定位服務。由該院牽頭完成的《基于北斗導航系統的鐵路及航運領域應用技術研究》解決了我國鐵路勘測完全依賴GPS的問題,可實現北斗系統全替代。
北斗星基定位技術綜合了精密單點定位技術和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在定位范圍上更具優勢,用戶可通過無線網絡或者星地通信方式接收相關信號,即可實現實時厘米級定位。與地基增強系統相比,北斗星基定位技術建網效率更高,可解決復雜山區沿線路段大范圍連續定位的難題。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陸路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設計共性關鍵技術》由鐵四院牽頭,聯合武漢大學等9家科研、測繪、勘察、設計及軟件研發單位共同承擔。該項目通過構建陸路交通基礎設施測繪、勘察、選線、設計智能化技術體系,建立起基于標準數據的智能勘察設計平臺與數字化交付平臺,形成數字化智能化勘察設計新模式,推動陸路交通基礎設施設計的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自主化。
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王謙 通訊員張啟山
★
★ ★ ★
★
NO.3
中國石油北斗導航能源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平臺穩定運行已超1000個小時
2月10日,中國石油北斗運營服務中心監控大屏上顯示,中國石油北斗導航能源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平臺(簡稱平臺)已穩定運行超過1000個小時。
該平臺由管道局通信公司負責建設運營。自去年12月30日正式上線以來,該平臺在人員精準管控、大型設備管控、無網絡地區數據傳輸、快速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等業務需求方面,為集團公司46家單位提供了新的安全管控手段與解決方案,賦能生產效果顯著。
作為自主可控的國家級平臺,該平臺具備統一、標準化的海量終端接入,覆蓋全業務鏈的位置數據服務,企業專有的高精度定位服務,以及行業專屬的北斗短報文運營服務四大核心能力,開發了智能巡檢管控、海上平臺安全監測、地質災害在線監測、人員管控與應急通信等十大特色應用,形成了“1個平臺+N種應用”的北斗業務模式。
此前,管道局通信公司作為中國石油北斗運營服務中心,基于該平臺搭建完成了覆蓋全國的中國石油北斗高精度網和油氣行業唯一的北斗三號短報文運營平臺,已在烏魯木齊石化、四川石化、管道局及銷售領域上百座油庫、加油站等廣泛應用。
中國石油北斗高精度網可實現場景數字化及三維可視化,全面提升企業在安全管控、應急處置、指揮調度等方面的管理水平,為集團公司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提供北斗時空數據支撐。
北斗三號短報文運營平臺具備無網絡信號覆蓋區域信息傳輸能力,能夠為油氣行業用戶提供遇險報警、應急通信服務,保障生產作業人員安全。
來源:中國石油報
記者王悅 通訊員高凱凱
★
★ ★ ★
★
NO.4
中國鐵設獲批籌建天津市重點實驗室 將帶動北斗導航、大數據相關行業發展

日前,天津港保稅區企業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申報的“天津市軌道交通導航定位及時空大數據技術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籌建。重點實驗室主要確定了北斗精度導航定位、智能勘測、時空信息大數據三個研究方向。重點實驗室獲批籌建將不僅有力促進中國鐵設軌道交通北斗時空大數據智能勘測、施工、運維技術水平的發展,開創軌道交通北斗精密導航定位、時空信息大數據關鍵技術應用新模式,還將帶動天津以及國內外北斗導航、大數據相關行業的發展。
重點實驗室為中國鐵設與河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齊魯空天信息研究院聯合共建,將聚焦北斗導航定位、時空大數據在軌道交通領域“卡脖子”問題,突破北斗多源傳感器融合定位、時空大數據分析核心算法及北斗+智能裝備研發等關鍵技術,形成規?;晒D化基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面向全國及“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領域,以期在本行業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重點實驗室擬圍繞我國軌道交通勘測設計、施工建造、安全運維的智能化發展需求,圍繞國家及天津市智慧軌道交通建設需求,以北斗時空信息大數據技術為手段或技術支撐,結合其它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軌道交通北斗多源傳感器融合精密導航定位及時空信息大數據空天地一體化服務理論體系。構建面向天津市軌道交通勘測、施工、運維的高精度時空信息分析、預報、預警、評估“空天地一體化”的服務體系,最終建設成為北斗時空信息大數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成果培育轉化基地。
來源:津云新聞、中國鐵設
★
★ ★ ★
★
NO.5
5G+北斗 船舶定位系統助力廣西北海潿洲島船只高效監管

船舶定位信息綜合管理平臺頁面 (圖源自廣西移動)
近日 ,廣西移動聯合5G產業鏈合作伙伴打造了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綜合管理平臺,進一步規范北海潿洲島船只安全管理,提升海上漁船現代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據悉,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是基于5G北斗高精度定位,結合云計算、5G物聯網等技術,依托后端云平臺及5G專網服務,融漁船定位、分析、預警和應急服務等應用于一體的信息化平臺,為潿洲島漁船的信息化監管搭建了精準可靠的數據傳輸通道。通過平臺,相關管理單位可實時掌握轄區內船只實時位置和航行、險情情況。此外,該平臺還配備了漁民簡易版小程序,漁民可以通過手機查詢自身的位置與天氣情況、遇到突發情況可通過設備按鈕進行一鍵報警呼救,即時將報警信息推送至平臺,而根據監控平臺動態顯示的遇險點,值守人員在收到求救信息后立即開展救援行動,相比以往的電話呼救可爭取較長的救援時間。
目前,廣西移動在潿洲鎮已為900多艘漁船安裝了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應用終端。在船只上配備海上定位終端設備,由安裝人員現場登記設備與漁船信息后,5G智慧船舶定位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即同步實現對漁船的5G高精度定位,同時存儲漁民與設備信息,實現漁民船舶的基本信息、定位設備、緊急聯系人信息的系統化管理。
北海市潿洲島四面環海,島上常駐居民 2000多戶,多數為出海捕魚為生的人家,以往漁民出海作業回港與離港的時間無法獲知,對漁船的檔案記錄也僅有電子表格。平臺建設后,可實時可視化的觀看漁船出海的航跡,遇到緊急情況時呼叫回港,漁民遇到問題也可一鍵報警尋求救援,有效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下一步,廣西移動將繼續推進5G信息通信技術與船舶智能化管理的高度融合,助力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廣西
文/申蓓 董文峰
圖/廣西移動
★
★ ★ ★
★
NO.6
廣州南沙:集北斗導航、5G通信等前沿技術于一體 全自動化智慧碼頭安全又高效
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在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自由穿梭?!±杵潋E攝(影像中國)
下午4時左右,隨著汽笛聲響,一艘滿載集裝箱的貨船,慢慢??吭趶V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岸橋司機林嘉煒負責該船的集裝箱裝卸。跟傳統的岸橋司機需要爬幾十米高作業不同,林嘉煒是在距離船舶??刻帋装倜走h的遠控室內工作。
2022年7月28日,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行,這是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自動化碼頭。
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建有4個10萬噸級海輪泊位及配套集裝箱駁船泊位。碼頭集北斗導航、5G通信、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于一體,創造了6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1項。
作為整個碼頭的“超級大腦”,指揮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運作的信息系統,可為集裝箱裝卸、堆存、轉運、進出閘口等多種作業場景調度最優資源、規劃最優路徑。
林嘉煒操作岸橋,按照信息系統自動發布的指令精準地抓取船上的集裝箱,自動放置在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IGV)上,IGV通過智能算法,自動規劃路徑,將集裝箱運往指定位置后,軌道吊自動對位,自動抓取集裝箱后放到目標位置,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作業區內卻“空無一人”。
“一般只有在巡檢時,會有人進入作業區,信息系統自動調整路線,讓IGV與路線錯開?!惫こ碳夹g部副經理李樹沛介紹,過去多數自動化碼頭采用磁釘導航,對場地要求較高。一些傳統集裝箱碼頭選用磁釘方案的話,需要把地面全部重新翻鋪一遍,工程量巨大,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高。
南沙港區四期的智慧碼頭利用北斗、激光和視覺導航定位技術,讓IGV行駛無需借助磁釘,即可在碼頭堆場間自由穿梭,精準抵達每一個箱位,堪稱碼頭“搬運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黎其駿攝(影像中國)
★
★ ★ ★
★
NO.7
點亮北斗 武漢農機春耕按下啟動鍵

安裝北斗農用智能監測終端
2月14日,在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暢享榮達農機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正為插秧機和拖拉機安裝調試北斗農用智能監測終端。
“以前耕完一塊田,和種植戶核對作業面積時,心里總沒個準底,現在好了,安上北斗終端,作業多大面積,用了多少時間,作業深度多少,屏幕上一眼就能看到,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痹邳S陂區李家集街暢享榮達農機合作社社長蘭燕紅表示。
據武漢市農業農村局農機處二級調研員郭娟介紹,目前,該市安裝北斗農用智能監測終端超過2100臺,農機數字化作業面積累計突破550萬畝。今年,武漢市為更好服務糧油生產,計劃再支持安裝900臺以上的北斗農用智能監測終端,同時,著力用好北斗終端數據,對水稻機插、小麥機播、油菜機械播栽開展作業補貼,給種植大戶穩糧擴糧吃上“定心丸”。
來源:金臺資訊
圖/文 郭婷婷 石振疆
★
END
★